升级房间和幕布、声音和画面的测试校准以及madVR对比JVC动态映射(上篇)


文章内容来自HD199论坛注册会员leonliang


发烧的主要症状就是总觉得不满意,不断地调教,测试,改进自己的系统,这个过程少不了折腾,也带来不少乐趣。


这不,最近两三个月我又折腾了不少,包括:


(1)把房间从吸光处理过的非常黑的小黑屋,升级到就算开三盏灯也看不见地板墙面的真黑洞;
(2)幕布从1.18增益的白幕升级成画质标杆,1.0增益的业界参考级白幕ST100;
(3)升级房间和幕布必然对声音和画面造成影响,再加上灯泡到了350小时,所以我对画面和声音又进行了重新测试和校准;
(4)开始把madVR作为日常播放工具。


经过这一轮折腾,投影画面的提升非常大,效果好到让即使看惯了等离子和OLED画质的我也经常忍不住暂停电影,就为了多看一眼那些美丽的画面。激动过后,我很想记录下这些过程,既是为了给自己留下些回忆,也可以跟大家分享我折腾的乐趣以及升级后的喜悦。


先从升级房间说起吧。

 

我在刚来这个论坛的第一篇帖子里就说过,去年我把房间从白墙房全部进行吸光处理,并把抗光幕换成白幕是我经历过的画质最大的一次提升,比陆续升级投影带来的提升都要大。我决定处理房间也是在看了projectiondream那篇测试文章以后,白墙房间对同屏对比度下降高达80%以上。比如下图里爱普生的对比度曲线在吸光房间和白墙房间里的区别:
 

1.jpg


2.jpg

 

在吸光房间里,索尼比DLP投影对比度高10来倍,但在白墙房间里,索尼,爱普生,明基三台投影的高ADL画面都下降到了一样的水平,就像在山路上,法拉利和拖拉机也没什么区别。
 

3.jpg


但我去年选购吸光材料时还有考虑美观,所以有所妥协,用了深蓝色的绒布和深棕色的地毯。这些材料比起白墙当然是飞跃式的进步,也比黑墙漆,黑墙纸,黑泡沫之类的要好多了,大概跟杜比影院里的吸光程度差不多。但仍然不够完美。比如看到电影里的亮场景时仍然能看到绒布和地毯表面的反光,而且用avs上广为流传的手电筒测试--关灯后,这个时候你应该完全看不见你的幕布,然后用手电筒照摄房间里的任意一个表面,如果这个时候你看到你的幕布了,说明你的吸光处理还可以改进--开启手电筒照摄墙壁天花板和地板,我还是能隐隐约约看到我的幕布,嗯,吸光还不合格,除了影响同屏对比度,还会造成看电影时被照亮的表面让视野里出现电影画面以外的东西。


一不做,二不休,我决定全部重来!


好在avs上对于吸光处理早就有了大量的讨论和实践,他们测试了市面上几乎所有的吸光绒布,你真的以为只要是黑绒布就差不多吗?实际上,这些黑绒布的吸光性能还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下图,triple black velvet就是吸光最好的一款黑绒布,即使在日光下也几乎全黑。


4.jpg

 

好了,马上下单,买了接近一千美元的这款triple black velvet,把地板,墙壁和天花板全部覆盖上。过程不表,全部完工后,开灯照一张墙面:


5.jpg


什么都看不见?这就对了。为了证明我开了灯,接下来我让沙发,一个小熊,以及投影这几个道具入镜: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没有道具的话看上去就这个样子的:

 

11.jpg

 

12.jpg

 

13.jpg

 

这就是我说的真黑洞,搞完之后,心满意足。这样的极致吸光带来的好处有两个:一个就是我上面提过的对于同屏对比度的提升,这一点我会在下文分享实测数据。另一个好处是视野里不会有任何除了幕布之外的东西被照亮,整个画面仿佛就像是悬浮在幽黑的太空中,能让沉浸感大幅提升。或者大家可以想象VR头戴眼镜的那种画面的幽浮感,但却又完全没有VR眼镜的不自然和不舒适感。

我在考虑要不要把施工剩下的布料做成衣服面罩,以后进来看电影的人必须先穿上。当然,这只是开玩笑,哈哈。


最近折腾的第二件事就是换幕布。


我之前用的白幕是150寸的elite的cinewhite UHD,是cinewhite的小幅升级版。我先后比较了好几款幕布的样品,都是AVS上被广泛应用的幕布:


一款是Dalite High Power,2.8增益回归型幕布,类似于国内的OS幕布,
一款是Stewart ST130,1.3增益,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业界参考级幕布,
一款是Stewart ST100,1.0增益,现在的业界参考级幕布,
一款是ScreenInnovation solar white,1.3增益。


比如下图是我比较ST130和ST100的时候拍的。手机随便拍的,只是意思一下,其它幕布样品就没拍照了。

 

14.jpg

 

比较完各款幕布之后我果断的选择了这里面增益最低但也最贵的ST100(150寸的价格是3500多美元,ST130的价格也差不多)。理由如下:


首先,这里面ST100的颜色是最准的,其它的都或多或少有偏色,ST130是最接近ST100的,但也稍微偏暖。cinewhite其实也接近ST100,但稍偏蓝。


其次,所有增益幕的图层都带来sparkling(国内似乎翻译成热噪点,就是那种亮晶晶的反光),让高光画面看上去蒙了一层纱,比如绝大部分电影院的幕布都有很严重的sparkling。


然后就是可以预见的反射型增益幕布的hotspot效应(国内貌似翻译成热点或者太阳效应,就是中间暗两边亮),以及回归型增益幕布的亮度随视角变化大,这些都是其本质决定的缺陷。


总之,在比较完这几款幕布后,我理解了为什么原本就非常不错的ST130,会被ST100取代成为新的业界画质标杆,因为其零偏色,以及完全透明的画面,把ST130的最后那一层纱给揭开了。


好了,把房间和幕布都折腾过了,接下来肯定是重新测试和校准声音和画面了。

 

先测了下炮,我先前玩HiFi,对AV系统的声音要求不算高。炮只是用了两只SVS PC4000,改造房间的过程稍微移动下位置,好在影响不大,简单的调整就达到了不错的曲线和能量图,唯一的小缺陷是在93hz处混响时间稍微有点长,不过靠耳朵听不出来。我以前调炮会刻意抬高30hz来营造捶胸磨臀感,但听久了有点腻了,还是回归平坦。

 

15.jpg

 

16.jpg

 

接下来和主箱的融合。


 17.jpg


18.jpg

 

19.jpg

 


搞定声音后就开始调画面。现在我这只灯泡已经用了350小时了,我原本打算500小时就换灯泡,不知道350小时的灯泡还剩几格油呢?我手头有蜘蛛X和爱丽色id1,但其实蜘蛛色准远不如爱丽色。


20.jpg


先从低灯模式开始。350小时的灯泡用低功率模式投150寸1.0增益的画面,是不是很多烧友预计会不堪入目了呢?实测结果是惊人的好,素质极高。


先从灰阶开始,默认的自然模式下,所有DE小于等于1,平均DE只有0.75,完全无需任何调整。gamma几乎与2.4重合,在暗部略抬深增加画面深度。低灯亮度达到77nit,22.5ftl,用来看SDR已经绰绰有余了。0 IRE那一点的亮度无法测出,因为已经低于爱丽色的检测底限,所以无法用这种方法测出对比度。关于对比度测试,我会在下文单独列出。

 

21.jpg

 

22.jpg

 

23.jpg


24.jpg


然后是RGBCMY六色测试,先是六色100%饱和度,平均DE仍然只有1.17,最高DE是红色的2.78。这个准度仍然无需任何调整。

 

25.jpg

 

然后是RGBCMY六色的色阶测试,平均DE 1.01,最高DE 2.8,仍然近乎完美。

 

26.jpg

 

27.jpg

 

28.jpg

 

29.jpg

 

30.jpg


色阶CIE图,各点稳稳的落入参考格内,只有100%绿那一点稍稍偏黄,以及75%magenta非常轻微的偏蓝。


31.jpg

 

六色颜色亮度,全部与参考线基本重合。

 

32.jpg

 

六色色阶DE和饱和度曲线,这种准度除了赞美没什么其它好说的。

 

33.jpg

 

所以低灯模式在150寸ST100上的表现只能用完美来描述,默认设置就准的可怕。

 

然后是测试高灯模式。看过了低灯模式默认设置令人惊艳的准度,高灯的测试结果让我有点失望。在默认设置下,高灯模式在150寸1.0幕布打出了114nit,33.4ftl的亮度。但是很明显的这只灯泡高功率下红光色谱不够,所有的灰阶都只有90%的红,平均DE达到了3.05,最高DE达到了5.24。虽然这个数据相比绝大部分投影的出厂设置其实已经非常好了,但没有了之前低灯模式的完美准度。


34.jpg


然后我降了点蓝和绿的gain,校准结果如下。平均DE来到了0.68,最高DE不超过1.0。RGB基本重合,亮度降到了106nit,31.3ftl,校准损失亮度6%,虽然不如低灯模式完美,但这个结果已经非常非常好了。gamma仍然与2.4基本重合,0 IRE那一点的亮度仍然无法测出。

 

35.jpg

 

36.jpg

 

37.jpg

 

38.jpg


然后是高灯模式下六色100%饱和度测试,平均DE1.27,最大DE是红色的3.22,非常优秀的结果。

 

39.jpg

 

然后是六色色阶测试,平均DE 1.12,最大DE 3.2,仍然近乎完美。

 

40.jpg

 

41.jpg

 

42.jpg

 

43.jpg

 

44.jpg

 

高灯模式下的CIE图,各点稳稳落入参考格。
 

45.jpg


六色颜色亮度,基本与参考线重合。
 

46.jpg


六色饱和度曲线,完美。

 

47.jpg

 

总结一下测试结果,低灯模式默认设置各项测试数据完美,无需任何调整。高灯模式默认设置欠缺一点红色,简单降低蓝绿gain后,无需调整CMS,各项数据也接近完美。

 

48.jpg

 

49.jpg

 

50.jpg

 

我之前用elite cinewhite UHD 1.15增益幕布的校准前亮度为132nit,38.5ftl,校准后亮度为123nit,36ftl。换算到1.0增益的幕布后,我发现我这只灯泡在350小时后几乎没有衰减,看来我原本计划的500小时换灯泡可能可以推迟到1000小时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