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惑人心的力与美:试听Dan D'Agostino Momentum M400


以一部 400 瓦单声道后级来说,D'Agostino Momentum M400 的工业设计,实在太美了,而强悍威猛的驱动力,加上细腻的音乐光泽,绝对是魅惑人心的诱人器材。


1.jpg


音乐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先不讲声音,光是随着音乐跳动的功率表头,就像是超跑的转速表,音乐怒吼之时骤然上窜,撑起恢宏雄伟的音场,而大多数时间,音乐轻盈流转,表头指针只是慵懒地跳动,告诉您,可以放轻松,舒服的音乐不太耗功率,即便偶而弦乐四重奏来个快速的转折,指针也只轻轻跳一下,彷佛超跑过弯,犹如刀切豆腐,划一下就滑过去了,MomentumM400 给您的不只是音乐的享受,还有机械与视觉的美感。


Momentum 后级可说是D'Agostino 奠定基业的第一部后级,而且是跌破所有人眼镜的崭新设计。话说Dan D'Agostino 在 1980 年代初创业,率先标榜纯 A 类、全平衡、大功率,成就了 Krell 后级的辉煌传奇,也引爆了当年的后级功率竞赛,争相把后级的输出功率越做越大,而功率愈大,后级机箱尺寸就越大,重量也屡创新高,彷佛后级做得不够大、不够重,气势就比不过人家。


2.jpg


跌破众人眼镜的「小」后级


可是,2009 年 Dan D'Agostino 离开一手创办的 Krell,自创 Dan D'Agostino MasterAudio System,就是想做不一样的东西,但可能是受限于禁业条款,一直等到2013 年,才推出第一款后级Momentum,完全打破所有人对后级的刻板印象,Momentum后级依然是大功率单声道后级,可是它的形体尺寸却异常的小,虽然不能说是便当盒尺寸,可是却与印象中的Krell 完全不一样,全新的工业设计元素,建立了Dan D'Agostino 的崭新形象,这绝对不是Krell 的延续,而是全新的「大师之作」(masterpiece)。


在诸多 Dan D'Agostino 的访谈当中,谈起 Momentum 的设计,可以归结出大师的想法,在累积多年大功率晶体机设计的经验之后,他想要做不一样的东西,外观要更漂亮,功能要更简洁,可是依然不忘初衷,坚持大电流、大功率设计。


3.jpg


小,还要坚持大电流、大功率


可是这两件事情本身互有冲突,当Dan D'Agostino 画出 Momentum 后级的设计图样之后,第一个难题就是要把许多电子组件,全部放入内部空间不大的Momentum 机箱,而这同时伴随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机器的散热,要把输出功率做大,必须使用更多功率晶体,每一个功率晶体工作时都会发热,如果散热不良,轻者过热跳机,重者导致故障,两者都不是好事。


既然知道把诸多电子零件,塞到相对小的机箱,会产生散热问题,就要优先处理,简单的方法是用风扇散热,但这样的解决方案,太简单,也太没创意,而且风扇还会产生额外的噪讯,对于讲究讯噪比的 HiEnd 器材来说,不是可行的选项,所以Momentum 后级选择铜来制作机箱散热,因为铜的散热效果,比铝要高出91%,所以 Momentum 后级两侧使用厚重的铜片,锁定在底部的铝合金底盘上,实际上,整个厚实的铝合金与铜片构成的机箱,全都是Momentum 后级的散热系统。


解决了散热问题,接下来就是要把诸多电子零件,全都塞进去Momentum 的机箱,这花了 Dan D'Agostino 大约一年的时间,才找到合适的电路摆放方式,而为了大功率输出,必须配置大容量环形变压器,可是又要配合相对小的机箱,那就要订做特殊规格的变压器,此外,为了电路板的工作稳定度,刻意采用穿孔组件,而非微型化的SMD,这些都是设计上的难题,必须一一克服,也难怪Dan D'Agostino Master Audio System 创办四年之后,才首度让Momentum 后级亮相。


融入红酒与手表的设计元素


Momentum 后级崭新的工业设计元素,不光是出乎意料的小尺寸大功率后级,还展现了Dan D'Agostino 的个人嗜好,私底下他是红酒爱好者,也是手表收藏家,而在Momentum 身上,也可以看到这两样嗜好融入其中。


先讲红酒好了,这件事情与 Momentum 后级的设计,似乎比较难拉上关系,可是仔细观察Momentum 后级两侧后铜片的散热孔,并不是直通的圆柱状,而是类似沙漏般的形状,上下宽,中间窄,藉此产生文丘里效应(Venturieffect),提升气流散热效率,而这项设计也很像红酒用的wine Vinturi 醒酒器,加速空气与红酒的接触,缩短醒酒的时间。能想到把文丘里管应用在后级的散热上面,独创一格的应用,绝对是神来之笔。


6.jpg


像Breguet 手表的精致表头


再来就是比较容易想象的部分,那就是Momentum 的表头,任何人都可以立刻联想到瑞士手工机械表,底部的金色雕花,还有指针转轴中央的镂空零件,随着大型指针晃动,模样就像是飞轮往复,DanD'Agostino 自己说了,Momentum 的表头就是要做出像 Breguet 手表的质感。我不得不说,这么漂亮的功率指针表头,确实罕见。


咦?怎么好像都在讲 Momentum,而我试听的主角不是 Momentum M400 吗?没错,2013 年登场的 Momentum,并没有后面附加的型号,因为Dan D'Agostino 当时就只有一部机器,自然不需要附加型号,可是在2016 年,机器蜕变为 Momentum M400,外观几乎没有变化,仅有侧边的后铜片增加细部装饰,可是内部组件与变压器升级,所以最早的Momentum 就变成 M300,而 2016 年之后的机器就是 Momentum M400。


5.jpg


为什么机器升级如此低调?因为Dan D'Agostino 相当重视对用家的音响投资保障,所以Momentum M400 虽然进化了,但第一代Momentum M300 的用家可以选择升级更新方案,而且以优惠价格提供。其实不光Momentum M400 可以升级连,连 Momentum HD 前级也是如此,而其升级幅度之大,几乎把机箱内部所有线路与变压器都换掉,甚至表头刻度都换掉,只保留了机壳,您说,这不是对买家音响投资最好的保障吗?


加倍的输出电流与能量


Momentum M400 的放大线路,在驱动级部分提升为完全互补的放大线路,将音乐讯号的正半波与负半波完全独立放大,而这让输出电流几乎翻倍,大幅度强化了输出级的工作能量,让输出级的开环增益提升了两倍,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加倍的能量与控制力,提升音乐回放的权威感。


既然称为 Momentum M400,代表 8 奥姆阻抗的输出功率是 400 瓦,而原本的 Momentum,就称之为 Momentum M300,因为其功率是 300 瓦(8 奥姆),可是 Momentum M400 厉害的地方,就是对应低阻抗的能力,阻抗减半,功率倍增,所以阻抗降为 4 奥姆,Momentum M400 变成 800 瓦,还可以再减半,2 奥姆可输出 1,600 瓦,而且失真率极低,即便是 8 奥姆 400 瓦输出,1 kHz 的失真率仅 0.1%,这是相当不容易的成就。


从 Relentless 延伸的功率晶体


Momentum M400 所使用的功率晶体,其实得利于超级旗舰Relentless 单声道后级,DanD'Agostino 找到了性能更好的放大晶体,不仅具备高输出,且速度更快,而在Momentum M400 上面,每一声道使用了24 个新的放大晶体,以69 MHz 的超高带宽工作,这代表音乐聆听范围的20 Hz ~ 20 kHz,覆盖在69 MHz 的超大带宽当中,根本就是小事一桩,创造了绝佳的频率响应测试数据,在20 Hz ~ 20 kHz 的频率响应范围之内,其误差值仅0.1 dB,这个测试数据太厉害了。


再来,Momentum M400 拥有极高的输入阻抗,与极低的输出阻抗,这符合传统音响设计的金科玉律,高输入阻抗搭配低输出阻抗,可以让音乐讯号保持高速流通,不受阻碍。根据原厂资料,MomentumM400 的输出阻抗为1 M Ω,而输出阻抗是0.12 Ω,保证音乐讯号高速流通。


咦?听到敲碗声了!听不懂啦!我知道,要讲白话,其实这道理就像是拿水管浇花,如果想让水喷得远一点,出水速度快一点,在水管口用手指头压住,就能让水喷得又快又远,手指头增加压力就是高输入阻抗,而水柱对抗的空气就是低输出阻抗,道理放在音乐讯号的导通,道理是一样的,就是要提升速度。


6.jpg


小,更考验组装工艺


Momentum M400 另一项进化的内容,就是大容量环形变压器,提升为1,800 VA,毕竟输出功率从原本的300 瓦提升为 400 瓦,供电能量必须跟着提升,新的变压器不仅尺寸增加了20%,同时输出级的设计也必须强化,所以,MomentumM400 内部的机板几乎全面翻新,原厂竟然还提供升级服务,太贴心了。


当我写这些Momentum M400 的设计细节时,心里面想的不是光是技术规格的提升,而是如何组装,因为Momentum M400 的箱体尺寸的确很小,还是一部400 瓦输出功率的后级,要如何组装那么多的零件,真是难以想象,原厂说Momentum M400 必须从底部开始制作,一层一层往上迭加,最后把机板与零件塞满整个机箱,这绝对是复杂的手工艺。


我经常觉得,在大量制造、降低成本的工业社会当中,愿意耗时费力,精工打造传统扩大机,绝对是为了理想而坚持,就像是日本手工打造的刀具,传统工匠从铁砂筛选开始,到炼铁、锻造、反复敲打、淬炼、打磨,耗力费时,产量极为有限,可是工业化大量生厂,快又便宜,但仍有许多人愿意花高价排队,购买传统刀具工艺大师的作品,那是对百年工艺的尊敬,还有职人一生悬命、全新制作的精神,看到Momentum M400 这么精致的机箱,却要一层层迭出复杂的线路,我们买的不是简单的后级,更是音响工艺的精神。


进驻U-Audio 最昂贵的音响系统


在 U-Audio 试听时,喇叭选择 Wilson Audio Alexia 2,而且加上了新的 Acoustic Diode 脚钉,数字讯源是 EMM Labs TX2 SACD/CD 转盘与 DA2 V2 数类转换器,线材是全套 Transparent,包含 Reference 喇叭线、XL G6 讯号线与 XL 电源线,并且将 Momentum HD 前级与 Momentum M400 后级,放在 HRS RXR 音响架上,我想说这是多年来进驻U-Audio 最昂贵的音响系统,而且提升了编辑部的音响视野,这是我是听Momentum M400 最心满意足之处。


7.jpg


在功能上,MomentumM400 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多说的,电源开关藏在面板底部,要用手指头去摸开关,讯号只有一个XLR 输入,想用 RCA,请加上转接头,背后只有一组喇叭输出端子,将讯号线与喇叭线接好,就可以准备听音乐了。背板另有Trigger 端子,用来连动自动控制,这部分安装时可由专业人员处理。


8.jpg


Trigger 旁边有两个摇头开关,用来控制表头明亮度与指针灵敏度,表头明亮度有三段可调,标准亮度置中,向左较亮,向右较暗,看个人喜好设定。另一个开关控制表头指针灵敏度,分三段可调,置中代表表头摆动范围为400 瓦,向右缩为 200 瓦,向左则是 40 瓦,这不是输出功率切换,只有表头指针摆动幅度的切换,设定在400 瓦摆动范围时,大部分情况下,指针只会微微跳动,假如您喜欢看到指针活跳跳地摆动,那就可以切换在 40瓦摆动范围,指针就会很兴奋地随着音乐起伏摆动了。


自家前后级搭配最对味


原厂说明书写着,Momentum M400 开机后就有不错的声音,但建议暖机唱个三十分钟,机器的工作温度会进入更好的状态,这道理就像好的红酒需要一点时间醒酒,所以,每当我进办公室时,第一件事就是把Momentum M400 开机,放上一张 CD,用中等音量唱歌,等一张 CD 唱完,绝对超过原厂建议的半小时,这时再回来认真听Momentum M400。


虽然 U-Audio 本来就有 EC 4.8 与 EAR 861 前级,可是我只试了一下,马上就放弃,MomentumHD 与 Momentum M400 配成对,可说是浑然天成,其他的前级搭配起来,味道都会有些变化,最重要的差异是音乐的透明度与瞬时反应速度,全套D'Agostino 器材组合起来,就是那么地纯粹、干净、通透、明快,音像形体与音场层次的呈现具备高度权威感,我想说,我听的不仅是Momentum M400,而是 Momentum HD 一起加乘的声音。


轻松自在的巧劲


9.jpg


面对大系统,我从「小处着手」,我想举史塔克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为例,这是几乎每个发烧友人手一张的经典录音,我听的是SACD 版。为何要从小处着手?大功率后级,最怕力大无穷,却少了精致细腻,有蛮力,没巧劲,音乐只能猛,不能柔,可是Momentum M400 呈现的大提琴,却是精致又带有丰富细节的琴音,录音开头的细微模拟噪讯,带出录音的空间感,第一号 G 大调 Prelude 熟悉的旋律响起,左手指尖在指板上移动敲打琴颈的细节,与右手拉弓厚实绵密的擦弦质感,还有强弱对比的变化,当琴音拔高收尾时,还可以感受到右手琴弓的细微动作变化,带出尾音收敛的细节,很容易让人听得入神。


简单的大提琴,却是不简单的音乐重现,MomentumM400 拥有极低的工作底噪,即便我将耳朵贴近 Alexia2 的高音单体,也几乎听不到扩大机的电气噪讯,安安静静的工作背景,让史塔克的大提琴尚未拉奏前的细微母带与空间噪讯,预先营造了录音的现场感,而大提琴琴音响起,音像的凝聚集中,线条刻画清晰而自然,我特别要强调自然,因为过度清晰地刻画,经常让大提琴的音色变得比较干、比较扁,而Momentum M400 有着适当的湿润感,增添了大提琴音色的厚度与浓度,是温暖且刻画细致的大提琴独奏画面。


钢弦吉他直接从喇叭中央跳出来


10.jpg


继续用简单的音乐来考验 Momentum M400,听「Million Dollar Bady」电影原声带,开场的「Blue Morgan」是钢弦吉他独奏,接着是「It' Nice Viewing」的钢琴独奏与乐团合奏,从钢弦吉他开始,MomentumM400 几乎让吉他的形体,直接又清晰地从Alexia 2 喇叭中央跳了出来,音符颗粒饱满又清晰,刻意近场收音的吉他,不论是右手的拨奏力度变化,或是左手滑音转位的声响,简直就像有人在面前弹奏吉他那么真实。


音乐不间断地转入「It'sNice Viewing」,钢琴的声响不仅凝聚,还可以清楚听见演奏者逐渐加大延音踏板的变化,钢琴的声音彷佛环绕了起来,增加许多回音与残响,钢琴也是刻意采取近场收音,不光是钢琴音符,还可以听见琴键敲打的声响,MomentumM400 带出非常丰富的细节,精心营造出温暖的音乐场景,形单影只的钢琴独白,引来乐团弦乐群的应和,彷佛拥抱一般的温暖旋律,底部有大提琴与低音大提琴厚实的衬底,音乐又真又美。


钢琴独奏现场细节超丰富


11.jpg


再来一张钢琴独奏会的现场录音,继续用简单的器乐考验Momentum M400,听辻井伸行的「卡内基独奏会」,盲眼钢琴家首度登上美国卡内基音乐厅,开大音量聆听,音乐会现场的空间骚动,带出现场录音的气氛,钢琴家初登场,就是贝多芬的「暴风雨」,琶音开场,随后是安静的独白,钢琴家的椅子细微的骚动,轻声的钢琴掩盖不住,音乐会现场细微的咳嗽声也收录进来,MomentumHD 与 Momentum M400,没有遗漏任何细节,然后钢琴进入强奏,除了钢琴之外,还有钢琴家的呼吸声,与钢琴的强奏一起浓浊了起来。


即便是大音量聆听,MomentumM400 的音质一点也没有变粗,强奏时呈现庞大的钢琴规模感,弱奏时则带有细腻的光泽,辻井深行演奏时,呼吸声总是稍大,或许是身形较小,酝酿强奏的情绪时,必须增加呼吸的吞吐,而Momentum M400 把凝聚有神的钢琴,与钢琴家的呼吸声,层次分明的重现,用大音量聆听,彷佛坐在卡内基音乐厅的前三排,钢琴的规模感庞大又厚实,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强烈,带出贝多芬既古典又浪漫的表情,而年轻的盲眼钢琴家,则是投注更多浪漫的情绪,让「暴风雨」更显风强雨骤。


轻易让喇叭消失的空间感


12.jpg


三张「简单」的器乐,Momentum M400 呈现音乐细腻质感的能力,已经令人赞叹不已,接下来换上「TheBach Trio」,听马友友、Chris Thiel 与 Edgar Meyer 的三重奏,我想听的是空间感的呈现,这张唱片的录音是在乡间谷仓改建的录音室,音场向上延伸的空间感特别好,我改用适当的音量来听,三重奏的乐器形体,维持适当的厚度与密度,三件乐器清晰定位,右边清亮的弦乐拨奏是曼陀铃,中央是大提琴,右边则是低音大提琴,MomentumM400 有着很好的声道分离度,让三件乐器的相对位置清晰,乐器结像凝聚有神,交替主奏,相互装饰的变化,在开阔的音场当中,活跳跳地重现。


我想说,MomentumM400 轻易地让 Alexia 2 消失在空间当中,我从快板一路听到慢板,低音大提琴的拨奏与曼陀铃衬底,大提琴拉奏悠扬的旋律,闭上眼睛聆听,完全分辨不出Alexia 2 左右声道的位置,而是宽松又通透的音场,摆放着三件乐器,我想,音乐回放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如此了吧,能做到忘记音响器材的存在,只专注在音乐上面,MomentumM400 可说是举重若轻,毫不费力。


来拼搏一下吧


看我都用这些似乎不太难的音乐,来听Momentum M400,不过瘾吗?我常觉得,音响最难的就是听什么好听,而不是只听发烧片,这些恬静隽永的音乐,看似难度不高,可是音响要呈现自然且通透的样貌,可不是那么简单,否则音响迷又为什么会苦苦追求,只为了那一点点的进步?


13.jpg


来吧,该拼搏一下了!拿出电贝斯手Marcus Miller 的「Tutu Revisited」,这是模仿当年 Miles Davis「Tutu」音乐会编制的致敬音乐会,当然听专辑同名曲「Tutu」了!猛爆的大鼓踩踏,满场的听众欢呼声,带出小喇叭独奏,加上弱音器的小喇叭,音色嘹亮又有穿透力,MomentumM400 呈现鲜明的铜管光泽,却不会紧绷刺激,同时下盘顾得很好,大鼓踩踏的颗粒饱满,小鼓脆又干净,电贝斯弹跳的细节,干净利落,快速的切分音与Funky 节奏变化,电贝斯弹奏的点可复杂了,要是音响没有办法清楚地呈现,低频糊成一团,那可就对不起Marcus Miller 了。


其实,在试Momentum M400 的驱动力时,我根本没有意外的感觉,阻抗减半,功率倍增,还能低到 2 奥姆,输出 1,600 瓦,大电流输出的大功率后级,本来就该是如此的表现,当我恣意用大音量来听「Tutu」,看着 Alexia 2 低音单体轻微的跳动,低频快速又带着狠劲,干净利落,这是Momentum M400 预期当中的低频控制力道,可是,MomentumM400 的低频比预期好的地方,是适中的低频形体呈现,它不是用特多的低频量感,撑出底盘的饱满虚胖,而是干净、快速、弹跳有力的劲道,快又有力,我想说,MomentumM400 的低频表现,不是加料渲染的类型,而是趋近录音真实样貌的重现。


同时兼顾音乐性与音响性


最后,我想用 Hugh Masekela 的「Hope」专辑收尾,这张 CD 我平常少用来写评论,一方面是「Stimela」的音乐动态变化大,音响很难表现,令一方面是音乐太沉重,控诉南非社会的不公不义,听完总是心情沉重。用Momentum M400 来听,音乐的感染力一样强,可是音响性能完全展现了录音的精彩。


14.jpg


大鼓与牛铃的强劲敲打,终结在铜钹猛力敲打,吉他轻轻弹奏和弦,HuheMasekela 念起沉重的歌词,终结在Choo-Choo Train 的火车汽笛人声模仿,从真音到假音,歌声拔尖却力道不减,根本是用生命在唱,乐团强劲的打击乐回应,电光火石的劲道,MomentumM400 拉出强大的对比,强奏之后又落入弱奏,电贝斯衬底的滑音,彷佛是火车移动的样貌,铜管接力独奏,背后有着电吉他的和弦拨奏,大鼓厚实的响应,音量再大,MomentumM400 依然神定气闲,从容地控制的Alexia 2,拉出录音的高度反差,渗透出强烈的音乐感染力。唉,听「Stimela」的歌其实心情很沉重的,可是Momentum M400 率真又巨细靡遗的音响性,却又让人听的兴奋,真是矛盾啊。


虽魅惑人心,还是舍不得地送走了


听完 Momentum M400,我想说这是一对令人目眩神驰,具备极度诱惑力的后级,它不仅有宛如瑞士机械表的漂亮表头,还有几乎找不到缺点的金属加工,内在蕴藏的驱动力与控制力,几乎是源源不绝,随心所欲,而且同时满足音响性与音乐性的要求,要猛爆,MomentumM400 随时候教,遇到温柔婉约的音乐,MomentumM400 可以唱得缠绵,刚柔并济的高水平演出,真是魅惑人心,我很舍不得地送走了MomentumHD 与Momentum M400,但我很感谢,因为工作的关系,让我有机会窥见更上层楼的音响境界,或许,能够超越Momentum M400 者,只有D'Agostino 自家Relentless 了吧?


器材规格


Dan D'Agostino Momentum M400

输出功率:400 瓦/8Ω,800 瓦/4Ω,1,600 瓦/2Ω

频率响应:1 Hz ~ 200 kHz, -1dB;20 Hz ~ 20 kHz ±0.1 dB

失真:0.1% @ 1 kHz(400 watts @ 8Ω)

讯噪比:105 dB

输入阻抗:1 MΩ

输出阻抗:0.12Ω

尺寸(宽×高×深):317.5 × 133.4 × 546.1 mm

重量:43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