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感
在7.2.4全景声影院中,用来驱动Debut 2.0的功放是来自Denon的110周年纪念型号,旗舰A110,具有 13声道分立功率放大器,支持7.2.6或9.2.4扬声器配置,功率输出为双声道8欧150瓦,重量23.3公斤。从搭配上看,A110足够释放出Debut 2.0系列在家庭影院中的全部潜力。
听感分为音乐听感和影院听感两个部分分别讨论。
音乐听感
音乐的听感,在本文中只针对F6.2这对落地箱。其主要参数如下:
•3路低音反射式
•频率响应39Hz到35000Hz
•阻抗6欧
•灵敏度87dB(2.83v/1m)
•分频点90Hz/2200Hz
•高音:一英寸织物球顶
•低音:3 x 6.5英寸编织芳纶锥盆,搭载超大磁体
•CARB2级中密度板箱体
•体积195mm/1097mm/268mm(宽/高/深)
•重量19.9公斤
(因为B5.2在国外媒体评测中出现次数非常多,评价也非常好,以后会专门出一篇B5.2用作HiFi书架箱的评测。)
音源使用OPPO BDP-203 4K蓝光播放机的左右声道模拟输出,音频线使用的是AURUM的Ultra系列:
在音乐串流大行其道的今天,CD因为其仪式感和全程无损的特点,仍然是音乐听感评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评测中用到的CD和各自考察的方面如下:
•童安格《忘不了》,齐秦《丝路》——男声
•海莉《奥德赛》——女声
•朱哲琴《阿姐鼓》——低频下潜
•《青瓜》——乐器定位
•罗西尼《弦乐奏鸣曲》——弦乐的顺滑感
•史托科夫斯基《狂想曲集》(白头佬)——大动态
•《麦景图演示参考碟》,《大荷花THE ORIGINALS》——古典综合
《丝路》里所有的歌都好听,我最喜欢的是第11首《悬崖》。在《悬崖》的MTV中,王祖贤赤脚奔跑在垦丁海边公路上的那种意境,非常惊艳。这首歌非常考验大音量播放,在1分28秒处,鼓声加入进来之后,如果控制得不好,鼓声和加重的提琴声会淹没齐秦的嗓音,让人有关小音量的冲动。在F6.2上,鼓声敦实但界限分明,提琴声、吉他声高亢但没有喧宾夺主,齐秦的声音能从大音量的背景声中分离出来,展示其清澈而沧桑的特质。
《青瓜》这张爵士音乐,吉他、电子琴、定音鼓和各种打击乐器,旋律优美,轻松好听,“各种乐器像钉在墙上一样”——一位前辈在唱片店向我推荐这张碟时的描述,恍如昨日。在两支F6.2之间稍稍靠后的地方,各种乐器一字排开,从左到右能听出的依次是沙锤、吉他、架子鼓、电子琴、三角铁。除了低音提琴由于低频的无方向性无法定位,其它乐器的定位极其明晰。
音箱的定位感和各个单元之间的相位统一性密切相关。优秀的定位表现,说明F6.2的高低音单元之间的相位调谐得非常一致。
《阿姐鼓》让我意识到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用F6.2双声道(2.0)播放音乐,低频的量感超过了F6.2和SVS SB1000Pro的2.2的组合!当我选择A110用direct模式播放时,低频量感过大。当A110切换到Auto模式,低于80Hz的低频被交给低音炮处理,低频的量感立刻显得含蓄了。
这个反常识的现象,其实原因很简单。受房间的尺寸限制,为了给120寸银幕留出位置,F6.2的摆位过于靠近了后墙(30cm)和侧墙(13cm),从而产生了SBIR(直译为:扬声器界面(墙面)干扰响应),在某个频段产生了不受欢迎的低音增强。这对于低音导向孔后置的音箱尤其明显。这种量感的增加,是靠墙面的反射波和原始声波的叠加造成的,很容易产生低音粘成一片的效果(boomy),除了低音炮,极少能够被有效利用,所以几乎所有音箱厂家都要求作为主箱的音箱应该离墙一定距离摆放(半米以上)。通过将2.0切换到2.2,80Hz以下的低音信号全部由1/4摆位法的两个低音炮输出,单元中心离侧墙有70cm的距离。再加上SB1000Pro是密闭箱,没有直接向后输出的声波,所以紧贴后墙也不会有反射声波的叠加,这样一来,低音部分的输出较为理想,低频的表现就更为结实和收放自如了。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再回去听《悬崖》,发现果然2.2时候的低频更为含蓄,但是区别不像《阿姐鼓》那么明显。究其原因,《阿姐鼓》那一段只有鼓声,人的听觉完全集中在对低频的感受上,所以很容易察觉到低频量感的变化。而聆听《悬崖》时,我更在意去体会人声、鼓声和提琴声三者的均衡,对低频量感的敏锐程度下降。
让我们看看REW的测试结果。麦克风设置在聆听位置,A110的音量设置为-20dB。绿色响应曲线是只有F6.2的2.0模式,红色是加入了两支SB1000Pro的2.2模式。很明显,2.0模式下的低频在42Hz附近产生了SBIR,相比2.2模式大约增加了10.5dB(每增加6dB,声音的感知音量提高到原来的两倍)。相比之下,2.2系统在20Hz到60Hz响应都较为平滑,但由于房间的的固有声音特征(Room Mode),在63Hz附近产生了一个8dB的空洞(驻波波谷),这是我将来需要通过各种方法去平滑的目标。
尽管F6.2的低频表现受限于摆位无法完全发挥,我们需要知道,人声和高频的表现,立体声结像等等和低频无关的声音特性是不受影响的。
《奥德赛》、《弦乐奏鸣曲》这种曲目,不论是人声还是弦乐,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F6.2的表现,那就是“透明感”。无论是海莉如冰泉一般清澈的天籁之音,还是圣马丁乐团绮丽华美的小提琴演绎,F6.2毫无保留和偏见地透传给聆听者。
史托科夫斯基的《狂想曲集》是我听得最多的古典合集之一。喜欢大动态的烧友绝对不容错过,除了第四曲《被出卖的新娘》不喜之外,其它曲目都是好听,绝不晦涩,第二和第三阶段都有涉及。(我把交响乐欣赏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听大师(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第二阶段听悦耳(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第三阶段听含蓄(瓦格纳、布鲁克纳),以后有机会写一篇文章,帮助曾经像我一样对交响乐有兴趣却不知如何下手的烧友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笑)。)
从第一首《匈牙利狂想曲》开始,交响乐的表现力和规模感就压倒般地倾注到聆听者身上。如果没有系统听过交响乐的朋友,不论CD还是串流,第一次,一定要用正式的立体声音箱加功放,大音量地欣赏这张专辑。这种醍醐灌顶般的启蒙经历,一定要郑重其事。
F6.2把特色鲜明的各个曲目酣畅淋漓地呈现。两首狂想曲的酣畅欢美,莫尔道河的涓流成海,再到《唐豪瑟》序曲的厚重肃穆的英雄主题,情绪的变化被F6.2透明地传递,完美地演绎出史托科夫斯基极具个人特色的管弦乐效果。凭借坚实的箱体,3个低音锥盆的单元配置,F6.2重播大型交响乐,举重若轻。
最后来看看音乐串流。
音乐串流我用到了QQ音乐和Apple Music,两者都支持无损格式。我使用AirPlay无线串流至A110,而AirPlay是有损压缩的,所以音质上不可能做到CD一般的“全程无损”。这里向喜欢古典音乐的烧友们推荐Apple Music。Apple Music的古典音乐曲库的丰富性,简直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程度。即可以搜索到经典唱片,也可以欣赏到最新演绎,完全可以用“在古典音乐的海洋中遨游”来形容。所有曲目均以无损格式收录(16bit/44.1Khz,24bit/48KHz),每月10元,没有其它任何收费。
而收听流行音乐和中文歌曲,QQ音乐曲库更加完整。两种串流方法都上,取长补短。
QQ音乐独占的《燕归巢》,两位歌手一左一右的站位被表达得很清楚,张杰的声音干净透明,而张靓颖的声音开扬大方,丝竹的配乐细腻而充满细节。如果有没有用过立体声系统欣赏音乐的朋友来访,用这首歌从你的手机上串流输出到你的系统上,一定会让朋友们惊叹不已。
最后我用一首手机上保存的mp3,汪峰的《北京北京》和QQ音乐上的同一首歌的无损格式对比测试,考察F6.2在较低码率串流下的表现。不得不承认,即便不是盲听,我也听不出二者的区别。无论是汪峰的嗓音,电吉他,或者鼓声,两者在我听起来都是一样的质量,声场一样开阔,定位同样准确。
关于音乐音质的总结
无论信源的类型、偏好,F6.2都做到了音色的忠实重现。没有“甜”和“涩”,没有“暖”和“冷”,也没有“亮”和“暗”。这些形容声音偏向的形容词,其实都是某个频段的增强或者减弱。F6.2把电信号的频率和振幅,不带偏向地转换成高低音单元的物理振动,再通过空气分子的挤压,传递到我们的鼓膜上。歌甜,他就甜,曲哀,他同悲。F6.2冷静而理性,而非热情和感性。凭借优异的声场表现,F6.2把舞台、音乐厅的现场还原,把录音棚中混音师的意图呈现给我们。
当然,有的烧友并不喜欢Debut这种透明感的声音。引用一位评测者的较为极端的评价,“Debut B6.2在各方面都做到了Good,但没有某一个方面做到了Great”,而即便不是各个方面都能兼顾,但只要某个方面特别优秀,例如高音特别清亮,或者女声特别甜美,就会是一对“有趣(fun)”的音箱,才是他所喜欢的音箱。
我理解这位评测者的观点,然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一对能够轻松重播大型交响乐的音箱,在面对任何其它音乐流派时,都能够游刃有余。而优缺点明显的音箱,往往会在其弱项上溃不成军。我能够回想起多年前,一对LS3/5A复刻版在重播《贝9》时的苦痛挣扎——LS3/5A再怎么美秒的人声重现,在大动态下都会力不从心。对于入门级的音箱,我们要它既能在播放音乐时莺声婉转,又能在观看大片时旌旗蔽空,这时只有和Debut 2.0一样的坚实箱体,平直的频率响应,优秀的音场定位,才能够云淡风轻地应对各种不同需求。
影院听感
在7.2.4影院建成至今的一个多月多一点的时间,陆陆续续正好观看了10部电影,其中9部是完整看完的,只有《拯救大兵瑞恩》是为评测而只观看前30分钟的登陆作战。
拍照的时候才发现这9部完整观看的影片几乎全是科幻类型的,果然体验环绕声还是科幻电影才给力。
为了体会全景声音效,反复观看的有《中途岛》和《拯救大兵瑞恩》这两部。
《中途岛》2019年上映,拥有原生的Dolby Atmos音效。攻击珍珠港片段和攻击日军航母的片段,全景声效果极其充沛。九七式鱼雷攻击机从运输舰与亚利桑那号战列舰之间飞过时,从正前方移动到左后上方的引擎声,完美表现出Dolby Atmos全景声的高度感。
影片的高潮处,迪克驾驶的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在赤城号的漫天的防空炮火中俯冲那一幕,直叫人热血沸腾。镜头以第三人称飞机视角,让观众体会到防空火网的恐怖,和飞行员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英雄主义精神。(美军飞行员在中途岛海战中以低性能飞机的前赴后继的无畏进攻,以整个鱼雷攻击机和水平轰炸机机队成建制地被摧毁,为俯冲轰炸机队的最终一击创造了条件。)
九六式防空炮的炮弹在机身四面八方引爆,气浪将飞机搅动得视线模糊,而正下方的目标方向,炮火已经密集成一片热焰与金属的火云,持续的爆炸声中,间或传来后座机枪手声嘶力竭的“Three thousand!”、“Two thousand!”、“One thousand”的高度警告。飞机后方视角,机腹炸弹视角,迪克的面部特写,投弹瞄准镜视角,赤城号防空炮兵仰望视角——在飞机俯冲过程中,镜头在这几个角度中来回切换,而反复的、渐高的弦乐逐渐把观众的紧张的情绪点燃。7.2.4系统完美地重现了这个瞬间,仿佛Dolby Atmos就是为了表现这种场景而存在。《中途岛》的几个对海攻击片段有机会成为和《拯救大兵瑞恩》中奥马哈海滩登陆齐名的演示片段。
再来到《拯救大兵瑞恩》,这是从我开始评测器材以来,唯一使用至今的电影片段。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是4K UHD版本,搭载了重置的Dolby Atmos音轨。
场面仍然一如既往地血腥,MG42就像割麦子一样收割着刚刚打开登陆艇舱门的陆战队员的生命。子弹在早已没有呼吸的尸体上噗噗打出血雾,炮弹在米勒中尉四周炸响,伤兵的哀嚎让战场恍如地狱。由于天空声道的加入,各种射击、爆炸音效的包围感更强,惨烈的战场氛围被营造到极致。
1080P蓝光格式的《拯救大兵瑞恩》本来的音效就是演示级——有没有可能这种更好的包围感只是我的心理因素?
为了排除这种可能,为了真正体会Dolby Atmos重置音轨的质量,我把地面声道的音响线全部拔除,只保留4个天空声道,再次进行聆听测试。
首先,4个天空声道的声音都比较活跃,没有出现偶尔才听得到声音的情况。
其次,没有对白。这证明了一点,中置声道的信息没有被简单粗暴地包含到天空声道中。
最后,天空声道音量不大,和地面环绕声道在同一个级别上。能够从DOW42中清晰听到机枪的声音和炮弹爆炸的声音,但是没有特别明显的,类似《中途岛》中战斗机只在天空声道中移动的音效。因此,重置版Dolby Atoms天空声道的声音,很大可能是地面左右声道和环绕声道的一种混合和复制,并没有专门制作“基于对象”的天空声道专有音效。虽然有些失望,但也在意料之中。之后我会完整观看整部电影,如果有新的发现,会向大家报告。
回到7.2.4系统本身。在影院环境中,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正前方,同时对低频的质量较为敏感。这也就意味着,中置,左右主箱,再加上低音炮,是影院系统预算应该重点照顾的方向。而四个环绕箱加上四个天空声道,只需要做到准确和容易驱动,在该输出的时候,不偏不倚地输出,就能满足99%的需求。按照这个思路,使用三分频大型落地主箱F62,使用和主箱同规格6.5英寸单元的大型中置C6.2,正确地处理了主要矛盾。而环绕和天空声道使用B5.2和DOW42也是物尽其用。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C6.2对于各种影片中对白的重现,非常清晰自然。没有出现过一次因为觉得对白音量不够而想要提高中置电平的情况。这说明了大型中置的重要性,能大一定不要小!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观看《中途岛》时的一个小意外,那是在一次比较F6.2和B5.2作为主箱的音乐表现之后,我忘了接回主箱线,就在没有主箱的情况下观看了好几分钟的《中途岛》的攻击珍珠港章节,直到由于音箱线末端短路导致A110过热保护,我才在排查的过程中发现是主箱线没有连接,哭笑不得。这充分证明了中置的重要性以及C6.2的规模感!
最后,我又拿出《星际穿越》4K UHD,重温了在永恒号被引爆导致失控旋转,库珀驾驶降落艇和永恒号成功对接这一片段。大师汉斯•季默的配乐,作为音乐单独欣赏不好听,但在影片中配合画面那简直就是神作。紧张的气氛在音乐的节奏变化中一步步被催化,扣人心弦。这再次证明了配乐之于电影的重要性。而Debut 2.0也毫无悬念地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关于影院听感的总结
Bebut 2.0系列,凭借无音染的音色,准确的声场还原,在家庭影院中可谓如鱼得水。不错的灵敏度,对AV功放的要求并不苛刻(F6.2、DOW42为6欧姆下的87dB;B5.2为6欧姆下的86dB,而中置C6.2则是8欧姆下的88dB),再加上黑色的外观在黑暗环境中观看电影时不会显眼,Debut 2.0作为影院音箱,百分百合格。
总结,感想
这套会在将来陪伴我很多年的Debut 2.0音箱,这一个多月的时间的相处,让我越来越喜欢。传奇的设计师,帅气的外观,素质过硬的单元,细节感的音质,优异的声场定位,最关键是,耐听。随着房间声学处理的进一步优化,相信主箱低频响应的问题也会被逐渐改善,有目标,有盼头。
ELAC Debut系列在国内行货的定价,相比国外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毕竟,Debut是Andrew Jones希望能让更多人以较低预算接触到High-End这一宏伟目标的音箱。我愿意相信,定价更亲民的ELAC Debut 2.0系列,能够掀起属于自己的热潮,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
和光同尘,静水流深。云程发轫,万里可期。(完)